作别金庸,他的侠气不曾飘然远引 - 娱乐 - 中部法治观察网

您当前的位置:>首页 -> 娱乐>正文

作别金庸,他的侠气不曾飘然远引

来源:人民网  作者:  2018-11-01 10:01:34

这个晚上,正在复旦讲课,瞥到手机中跳出金庸去世的消息,不由失神。很快,网上的追思狂潮般涌将出来……

一位94岁,且已淡出江湖的老者,以传统中国人的眼光来看,他的远逝该算是喜丧了,应该点起红蜡烛,为老人送行。然而,何以他的背影,仍痛楚了我们的灵魂?

金庸的笔墨,关联了一代人的青春。从此,万丈豪情浪掷九天,千军万马零落成泥。他让我们的想象有多辉煌,留下的黑洞就有多无望。他曾书写过的五千年英雄肝胆、九万里古道热肠,从此唯余字里行间。

老爷子构建了一个虚虚实实的江湖,那沧海一声笑,滔滔两岸潮,让中国多少人沉醉。金庸走了,江湖便也暗淡了……

上个世纪,就是在80年代的复旦。在宿舍里,我们初识金庸的文字,如饮狂泉,在宿舍里击鼓传花般传阅,通宵达旦,血脉贲张。

很快,到报社做了文化记者和编辑,还忍不住约人写金庸读后,更忍不住自己操刀改写,还记得有这样几句:

他们并不津津乐道武功的一招一式,也不深究故事情节的合理与否。那么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这些曾经或依然自视甚高的知识分子呢?是那种问世间情为何物,直教生死相许的无望情爱?是那种一剑在手、四顾茫茫的孤傲与寂寞?抑或是那种抑强扶弱、大义凛然的干云豪气?……

一众平庸平俗的人生,从此被金庸的魔杖点亮。那一段闪闪发亮的青春,有几个名字是不可或缺的,其中最沉甸甸的一位,就是金庸。

实在沉迷到不能自拔,便在90年代初,和几位同好一起编撰了《武侠小说鉴赏大典》(漓江出版社出版)。我们不知天高地厚,写信请求金庸担纲顾问,老先生居然慨然应允,还帮我们题写了书名。

见到他时,则已是十年之后,在上海一家酒店的咖啡厅——老爷子儒雅谦和,一派宗师气概,不似令狐冲,而像极了一灯大师。

当时,我们向金庸讨教他所理解的“侠”,老爷子一字一顿:“思想家中,我最推崇孟子,推崇至大至刚的大丈夫气概。所谓浩然之气,就是侠气,就是性情中人。”

见面不谈金大侠,纵读诗书也枉然。至大至刚,浩然之气,影响了一代国人。

那时,性情中人,成了一代人相互间的最高评价。“侠之大者”,也成了无数人的毕生追求。

“传一曲地老天荒,共一生水远山高”;“让我苦也好,让我累也好,随风飘飘天地任逍遥”……

这样的精神滋养,早已化入一代阅读者的血液与骨髓。

久矣不读金庸了。但目光常会不经意地落在书架上,“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”,15本金庸,它们都在,霎时,心中便一片澄明,十分妥帖。

唉,俱往矣。大师的凋零,让我们重温那些凝固在上个世纪的背影,在感动中,更有孤独。感谢金庸的长寿,让他的生命韧成了一根飘忽的丝线,串起两个世纪的侠肝义胆,让我们踏实到了现在。

“他们忠于理想,不停止地追求理想,忠诚地、不声不响地生活下去、追求下去,他们身上始终保留着那个发光的东西”——这是巴金在《爱情三部曲》中热情赞美过的知识分子,也是金庸留给我们人生中的一抹亮色。